01
收起你的脚印
杨绛先生在清华求学的时候,写过一篇散文叫《收脚印》。
江南一带有个说法,人去世后,灵魂需要暂时留在人间,把他生前留下的脚印处理干净。
当灵魂们寻着往日的脚步,一次次忆起往事,看着自己慢慢被遗忘时,不禁发出感慨:
“层层叠叠的脚印,刻画着多少不同的心情。可是捉不住的已往,比星、比月亮都远,只能在水底见到些儿模糊的倒影,好像是很近很近的,可是又这样远!”
是啊,我们一路走来,每个人都会在岁月里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。
有的清晰明朗,有的泥泞污浊,有的不忍回望,有的无法割舍。
但有句话说得好: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。
过去的,已经过去了,唯有收起脚印,学会往断舍离,才能轻装前行,过好余生。
过去的泥泞,当忘
人生不易,每个人一路走来,都会经历一些风雨坎坷。
回首往事,有追悔莫及的痛苦,失之交臂的遗憾,也有无力挽回的心酸。
塞涅卡说过:“不能摆脱,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。”
电影《乱世佳人》里的女主斯嘉丽,作为农场主的女儿,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南北战争开始后,她几乎失去了一切。
母亲染上风寒病死,父亲因为悲伤过度,变得疯疯癫癫,她的两任丈夫也先后英年早逝。
连她赖以生存的家园也被破坏殆尽,贫穷、饥饿、危险如影随形。
最令她痛苦的是,最爱她的男子巴特勒,也离他而去。
战争带来的伤痛,不堪回首。
但是,她凭借顽强的信念和勇气,默默舔舐伤口,走出了阴霾。
为了筹到300美金税费,维持木器厂运转,她扯下墨绿色天鹅绒窗帘做了一条漂亮裙子,去参加舞会,找人借钱。
为了重建塔拉庄园,从前一年四季出门都要戴帽子手套的娇小姐,开始挽起袖子下地干活,暗暗发誓:“再也不会让家人挨饿。”
无论生活多么糟糕,她从来没放弃希望,一次次从废墟中站了起来。
影片最后,有一个斯嘉丽的面部特写,她望着巴特勒远去的背影,眼含泪水自言自语:
“我现在不能想这个,我头疼死了,还是明天再想吧。毕竟,明天又是新的一天。”
人生不易,沉溺于痛苦的思绪无济于事,不如放下,不去想它。
时间自会使我们获得新的力量。
玛利亚·罗宾森说过:
“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,但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全新的未来。”
放下过去,卸下负累,才能重新开始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02
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,我们都会经历各自的起起落落,也会拥有不同的高光时刻。
真正聪明的人,不会纠缠于不堪的过往,也不会沉溺于昔日的喜悦和辉煌。
人这辈子,要有急流勇退的魄力,也要敢于有重新开始的底气。
夺得18个世界冠军的乒坛名将邓亚萍,巅峰退役后,放下过去的荣誉,从0开始,拿到剑桥博士学位;
主持了13届春晚的董卿,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,离开春晚舞台,潜心打造全新栏目《朗读者》,实现人生蜕变;
盛名之下华丽转身,再次跑赢生活,不是因为她们有多少天赋,而是懂得随时清零,把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。
作为普通人,也许不会有聚光灯下的精彩,但是,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,同样可以成为人生的冠军。
正如董卿说过的那句话:
“一个聪明的人,不仅知道什么时候上场,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离开。”
只有不眷恋过去的成就和辉煌,才有可能不断成长,实现新的人生突破。
03
知乎上有个问题:一个人,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?
有个高赞回答是:不念过往,不负当下,不畏将来。
人生是条单行线,时光不会倒流,过去的一切,无论是留恋也好,后悔也罢,都不必紧抓不放。
如果心里中装满了过去,把一切都背在身上,只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。
曾有一个人觉得生活沉重,想寻求解脱之道,就去找柏拉图。
柏拉图指着一条石子路说:“你每走一步,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,到路的另一头,我就告诉你答案。”
于是,那个人每走一步,就捡一颗石子放进背篓。
他越捡越多,越走越沉重,很快就走不动了。
这时,柏拉图告诉他:
“每个人来到世界上,都是背着一个空篓子,在人生的道路上,一边走,一边往里边放进一些东西,所以,会有越来越沉的感觉。
如果篓子里的东西,只进不出,怎么能轻装前行呢?所以,人生的路上,要学会做减法。”
很多时候,我们装进人生背篓里的“石头”,不是宝藏,而是负累。
定期断舍离,舍弃一些无用的东西,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。
正如丰子恺在《不宠无惊过一生》中所说:
“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。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如此,安好。”
不必囿于过去的懊恼止步不前,也不要沉迷于昔日的辉煌而丧失动力。
收起身后的脚印,阔步向前,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-------来源网络,仅供参考
『什么时候该放下?』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,已经跟大家提到了三种修行的层次,我们说用朝山来作一个比喻。
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要起信。也就是要相信,相信自己可以作到,而且相信确实有佛法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如何去放下,所以第一个阶段我们叫起信。第二个阶段,我们叫作准备储备,这个部分就是等于说要储备自己的力量,准备像接下来真的要入佛门来修行了。第三个阶段就是爬山,就我们准备好自己之后,接下来之后就开始爬山,所以就是比喻成开始进到佛门来修行。这三个阶段里面,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起信这个阶段,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讲的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去练习。
比方说手上拿了一个沉重的东西,然后一直拿著、保持同一个姿势不放,然后去体会那个时候身心所受到的苦恼,简单来说就是手的酸痛。然后接下来我们就直接的把手中的东西放下来,然后在那个放下的刹那去体会放下的时候,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由手部而来的身心的轻松舒畅。从这样子一个练习,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练习所得的经验,把它用在许多日常生活的比较粗重的烦恼上面。
我们上次说,凡是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界限愈清楚的话,我们就愈能够洒脱的把它给放下。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说,这个是我们认为是修行的所谓的起信的阶段。讲到这里,就不妨让大家来自己来思索看看,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:『我们作人处事应该要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,要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。』这个里面当然也有『放下』这两个字,不过请各位来思考看看:『面对它、处理它、然后放下它』,请问各位菩萨,这个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来讲的起信的这个阶段呢?其实它应该是非常明显的,处理它之后能够洒脱地把它给放下,那应该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,也就是说我们跟事物之间,就像你所处理的事情之间,界限可以定得很清楚,所以放下也就相对很容易。问题就是你懂不懂得要这样放下,以及你相不相信自己能这样放下?这个都算是起信的阶段。所以面对处理跟放下这一连串的过程,虽然说可以在我们处理世间的事情上面,发挥了很多的功效,可是我们仍然要说,『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』还只是我们要起而修行、要去朝山这个阶段的第一阶段,叫作起信的阶段。
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中无常的观行。第三个阶段入门的修行,我们说佛教入门的修行,一定不会离开两大主轴,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;这两项主要的内容,其实也是解脱道主要的内涵。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,我们说整个学佛的过程,如果学佛依字面的意义来说,我们就是将来要成佛,所以其实每一个人学佛,到最后最终就是要成佛的。那也就是说,每一个人学的都是佛菩提道,所以任何的佛法其实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,只是说因为后头教法上面有所谓的二乘的教法跟大乘的教法。乃至于到了今天,有许多人往往动不动就把二乘就是声闻缘觉的学习解脱道的方法,把它说成是次等的教法,把它说成是…甚至有人说是『焦芽败种』,其实这个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名词,因为原先佛引用『焦芽败种』指的是说,当阿罗汉自己习得了一身的本领之后,可是却不愿意继续留在世间,继续帮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解脱,而一心执意要入涅槃,一旦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,那么这个三界世间,当然就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迹了。这样子他学了一身佛法的本领,只成就了他一个人的解脱,而且是小小的解脱,那这样子实在是枉费了佛陀一番的教导。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没有管其他的众生,执意要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而言,当然叫作『焦芽败种』。
因为从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,再也没有任何的芽,任何佛法的芽、任何佛法的种能够从他那里生起了,除非他将来在许多许多不可数的劫之后,他突然因为修学曾经听闻过佛菩提道的关系,有一念心动再出了无余涅槃,否则在这个无量的劫里面,这个阿罗汉他将永远,他都将一直待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。所以这样子当然就没有芽也没有种,这叫『焦芽败种』。可是我们却不应该把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学习二乘解脱道的人,因为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一个事实就是,虽然全部的佛法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,可是要进修佛菩提道的基础,却是要把解脱的基础给打好;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修行像朝山一样的修行的时候,我们说第三个阶段,上山的时候主要修行的内涵,就是以解脱道的两大主轴,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,当作修行的主轴。等到这个第三个阶段,修行差不多之后,接下来就是到第四个阶段。
第四个阶段我们给大家的用朝山这个比喻来形容,就是最后我们走到最后阶段只剩下最后的山路,最陡峭最难爬的山路要走了,一旦能够爬过这段山路的话,接下来我们就能够进得了山门,去参学善知识了。所以这个最后一段最陡峭难爬的过程,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里面讲到的参禅。世间上有许多人对『禅』这个字有各式各样的解释,我们今天当然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地来分辨参禅到底如何参法,什么叫作禅?如何才能得力的去参禅?这个可能都要等到各位如果有一天有缘了,请各位到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,禅净班的课程到最后的时候,就是会教导大家关于参禅的正确的知识,让大家可以得力的去参禅。
所以在今天的节目里面,我们不打算花时间跟大家在谈参禅这个部分的内容,但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讲,最后这个阶段可以看到,我们把它列在第四个阶段。前面的第三个阶段,是五蕴空跟因缘法之类的解脱道的这个基础。所以我们要给大家讲的并且要大声疾呼的是说,要参禅的话一定得要先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。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有许多的人,看到了比方说:坊间有许多关于禅宗的公案,那看了之后,总是觉得说禅宗的公案高来高去,看起来非常的妙,所以心向往之,就想说:『我不要再学什么解脱道了,我也不要再学什么五蕴,学什么十二因缘了,我都不必了,我要直接的参禅。』而且想要说透过直接的参禅就立地成佛。好像有人也把六祖讲的,一旦见到了本心就是成佛,那个阶段也误解成说:我们只要参禅就好了,其他的东西全部都是次要的枝节。其实我们要大声的疾呼,这个观念有大大修正的必要,因为参禅,大家一定要知道参禅的目的是要作什么?参禅到最后是要找到了我们的本心跟自性。
这个本心跟自性,是很巧妙、很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遭的万法之中,等待著我们去发掘。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说:『找到的本心自性,请问要作什么呢?』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说:『要找到本心自性的话,那就是要因此而解脱自在。』可是这个却落入一个循环的错误里面。因为真正能够找到本心之后,能够解脱自在的话,还必须要我们能够安忍于本心跟这个自性的性质;要能够安忍于这个性质,才能够进而依著找到本心自性而有所受用。所以这里面的环节就是说,重点不是在你能不能找到而已,重点还在于说你找到了之后,能不能安忍于祂的种种的性质!这个能不能安忍,就要看你前面的解脱道的功夫作得扎不扎实。
如果前面解脱道的功夫都不作的话,那么就算参禅,就算参到了什么,猜到了什么,哪怕是说名相语言文字上面,去知道了究竟的本心自性是什么的话,请问: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?对于我们面对种种放不下的烦恼,又有何帮助呢?所以我们在这里诚心地呼吁大家,应该要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得稳稳固固的,然后再来谈参禅这件事情。这也就是说,我们用朝山这个例子来讲,讲说修行、学习如何放下的智慧的时候,我们说第三个阶段,其实就是在打下解脱道的基础。然后有了解脱道的基础之后,接下来就是要参禅,要将来希望能够透过参禅,能够明心见性;这个参禅的过程,我们给大家的比喻就是说,它是到山门前的最后一段山路,而且是陡峭的这个山路。那么当然就是说,这里面参禅的部分的话,有许多的坊间说的所谓的参禅,恐怕都大有商榷的余地。
比方说有一位大师叫作奥修,他所讲的就是说:『你什么都不用参了,你就是当下,本然的自我就在那里,那样子的话就是所谓的禅、所谓的自在。』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看的话,奥修所讲的『放下便是了,那就是当然本然的自在』,他的这段话形容的,请问大家:如果从起信、准备,然后上山开始修行,然后接下来参禅这个四个阶段来讲,奥修所讲的这个其实都还在起信的阶段,就是跟我们当时在跟大家讲的,手拿重物手酸了就放下就是了。所以这个部分,我们要说他其实并不知道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的。
所以这个部分,关于如何参禅的话,坊间凡是有谈到所谓的『只要简单的放下,只要是做自己、平常心』这种事情的话,奉劝各位菩萨,可能在看到的时候,可能都要心里要先打量打量,他讲的到底是我们今天跟各位讲的四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呢?您如果经过判断了之后,觉得说他如果是隶属于前面的三个阶段的话,肯定就还没到参禅的过程。参禅是有明确的方法,而且是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的,所以在这里先跟大家讲。那么我们当然就是说,参禅的实际的这个过程,我们希望大家有缘的话,到这个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可以学到。那我们就先往下看。
我们说参禅最主要是说它是最后的一段路,然后你越过了最后一段路之后,你就进入了山门了——朝山的山门,这个就是你的目的。因为你进去里面之后,你就可以拜见善知识了。可是我们为什么打了一个比方是说,经过参禅了、明心见性之后,然后才到山门,可以参学了真正的善知识呢?那是因为我们说,佛所说的许多许多的这个妙法,它妙的地方都在于,你明心见性之后,你才能够开始体会。
有另外一个比方就是,我们如果把佛所教的这些佛法,把它比喻成一大堆的宝藏的话,那么这一堆宝藏可以说都是: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,就是这个是一个藏在山洞里面的宝藏,这个山洞里面的宝藏,你要进到这个山洞来,当然你要找到入口的地方,找到入口的地方之后,还要把那个门打开,然后你才能进去,进去之后才能看见这许许多多佛法珍贵的宝贝。
所以真正的开始起修,反而是在我们经过参禅然后明心见性之后,接下来才真正是佛教修行的开始。所以悟后,我们说开悟明心见性之后,其实这个修行,反而是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努力的,所以绝对不是像一般人讲的,开悟了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。
一般人之所以认为六祖—我们的禅宗六祖—说『开悟了,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都直接成佛了』,那都是误会了六祖的意思。六祖的意思只是说:开悟了之后,我们就开始见到了自性佛,实际上修行从那个时候,才有很多很多的内容要修,况且我们真正参禅明心见性之后,这个之后我们如果从我们跨入山门开始,往前看诸地菩萨的智慧的话,那更是不可思议的智慧,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一直到十地、等觉种种各地的佛菩萨的智慧跟功德,在佛经上面都有写出来,各位有缘的话,可以自己去翻阅请阅佛经看看,您就会知道佛菩萨的功德是何等的伟大;并且那些功德,是我们一定要透过明心见性,站在朝山的最后的山门口之后,往前看才能够看得到在我们前面,仍然有这么多的事情,等待我们一一去修学的。这个就是我们要跟大家讲的,最后的参禅为什么比喻成朝山之后,最后才能够入门的原因。
除了这个之外,当然就是说我们给大家讲这个四项的内涵,就是我们期许大家要在学习如何放下的时候,有这个四个阶段不同的智慧:起信的阶段有起信的方式,让你学习放下;储备的阶段,有用无常观行的方式,让你学习了放下;正修的阶段就是爬山的阶段,有五蕴空、因缘法的这个观行,让你学习更深入更深细的放下;到最后参禅而明心见性的阶段,更是有让你能够放下世间一切无关于本心的万缘,让你能够彻底解脱烦恼。这个四段放下的智慧,唯有这样四段的铺排,才能够完整的函盖整个放下的这个智慧。
------《什么时候该放下(六)》叶正玮老师
更多阅读推荐: